好的作品即便是在七十年后的今天,仍具有现实意义。书中提到
- 国体要看政府人员由什么人组成,而不是简单的所谓民主、君主、封建。
- 中国应该更有文化自信,文化认同感,所谓“道”。
- 不应该简单只从经济学角度看问题(指唯物主义,马克思主义?)。
- 教育不应该限于学校(还有社会),教育也不应该仅限于青年(终身)。
在现在,仍然是很有教育意义的。
但,书中也有一些有失偏颇的地方,或者是受限于当时,或者是受限于出版。
总体而言,值得一读。
《中国历史精神》钱穆。
前言
本书是作者受邀给国民党高级军官讲课内容整理而成。
一、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
自然和人文。古今。
二、中国历史上的政治:
中国是一统的,外国是多统的。(常态)
政府分民主和君主,是西方的分法。政府应该考虑其组成人员构成。
人治和法治?小国与大国。
小结:孙中山先生之三权分立最佳。
三、中国历史上的经济
缺少了它,影响大;增加了它,价值不大。
譬如,五百元维持生活,缺少一百元,影响大;多一百元,影响不大。
马克思主义从经济的角度考虑社会问题,有局限。
士农工商。汉武帝时规定官人不许经商。
耕者有其田。
西方权利与宗教并行。中国不能只讲权利不讲仁爱牺牲。
结论:不能做人家文化的殖民地。
四、中国历史上的国防
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(商业文化)
军队胜利是喜事丧办的。
屯田制,战斗集团成为平时的生产集团。
贵族负担战斗,平民从事生产。
五、教育
教育不应该限于学校,教育也不应该仅限于青年。
“因此中国今天的教育风气,小学生第一目标在进中学,中学生第一目标在进大学,大学生第一目标在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,如此便成了一种赛跑式的教育。”
尊师重道。
小结:国家社会共同信仰的“道”。
六、地理与人物
逆流而上,发展西北。
一个舞台已经崩倒了半个,在半个舞台上酣歌醉舞,却布置快要整个垮台的。
田园将芜胡不归。
七、道德精神
西方:个人(希腊)精神,团体、国家、组织(罗马)精神,世界、宗教(希伯来)精神。
中国:道德。